联系我们
电话:010-81368098
Q Q:751466110 794688066
手机:13141313340 13651398680
邮箱:751466110@qq.com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卓秀北街十号院五号楼
中国文联出版社《古关风韵》
作者:墨知缘出书网 发布时间:2016-02-26 浏览量:2901
.jpg)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关风韵 / 李宏弟著. -- 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1
ISBN 978-7-5190-1141-3
Ⅰ. ①古… Ⅱ. ①李… Ⅲ. ①诗词-作品集-中国-
当代 Ⅳ. 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33836号
《古关风韵》序
李康美
阅读李宏弟先生的诗作,我首先联想到常人的生活状态。尽管李宏弟先生还是工作在县上的基层领导,恕我仍然把他归于常人的范围。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并且承认这样的划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能在史册或者教科书中留下名字的伟人和名人毕竟是极少数,其余的人都会渐渐地被淡忘在茫茫的世事之外。面对概莫能外的自然法则,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如此说来,这又回到前边的话题,作为常人,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活法,比如李宏弟先生就突然以诗词创作来填补业余时间的空白,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竟然要出版一本诗集。请允许我继续扩大联想:若干年后,当他进入颐养天年的年纪时,心绪一定还会驰骋万里,蓝天中有我,大地中有我,如同河流一样地奔流不息!或者,他捧着自己的诗集告诉孙子辈,娃呀,这也是爷的精神遗产,好与不好,也够你们学一阵子呢!
凡是潜心文学的人,都会带来充实的心境。
李宏弟先生从事诗词创作,真可谓是半路出家。他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主攻的学科同样是财政专业。参加工作后,也就进入财政部门。可是时间不长,他就改变了事业的方向,调入县政府办公室开始了文书秘书的转换。昔日和数字报表打交道的人,怎么就摇身一变写起文章和材料了?在不久的以后,还写出了数量可观的诗词作品。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作家,也不是文学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我觉得李宏弟先生本来就具有文学的天赋,可是让我奇怪的是,据他本人在该书的《后记》中说:“我自幼不喜欢语文,更谈不上写作。上学念书时,每每语文考试,成绩都相对较差。”这样,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反应敏捷和头脑聪慧的多面手,容易自我改变,容易适应新事物。
丰富的社会阅历同样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据说,在全世界的作家中,有两类行当出身的人居多,一是记者,二是军人。中国的莫言就是军人出身,时值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的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则是记者出身。虽然李宏弟先生的诗词作品仍然在探索尝试阶段,幸运的是,多年前他也有过新闻报道写作的经历,这就是创作的起步和积淀,无疑对尔后步入文学之门大有裨益。
李宏弟真正开始诗词写作,这才是近几年的事情。他说2011年下半年,受到周围朋友的启发,自己也就写起了诗词。至今,竟然已经写出了近千首,并且要出版诗集了。屈指算来,那就是四年多的时间,如此地勤奋,如此地数量,那就需要精神的支撑和冥思苦想的耐力。因为,他所写的都是古体诗,这就不仅仅是抒发感想,而且还要在韵律上琢磨,作为新的体验和转换,刻苦的学习也是必需的过程。可能还存在不耻下问,存在大量地阅读经典,如果没有对古体诗词的潜心研讨,没有在古贤的经典中吸取营养,就很难想象会写得那么多。我自己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几十年,对古体诗词也是知之皮毛,深知那样的文体,必须具备两套功夫,一是将事物尽力地浓缩;二是又要受到那种文体刻意的约束。
潼关是一块特殊的土地,历史中的古战场,也会催发文学的生长。李宏弟先生出生在潼关,我想在李宏弟的生命基因中也有着这块土地留下的印痕。承继着坚韧的性格,宽容着外来文化。此书以《古关风韵》题名,仍然是一种精神和个性的写照。看过这本文集,以我的印象,李宏弟先生的视野很宽,随着对诗词创作的熟悉,思考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特性,用诗词的形式抒发着潼关县开发事业的艰难和欣喜。“盘点二零一一年,回首往事不屑谈;乘风破浪勤劳作,聚神拓荒铭心间。”在这些直白而朴实的句式中,不就是那种创业时期心境的体现吗?第二,他又在尽心尽力地挖掘这块土地的遗迹,捡拾起已经被岁月层层覆盖的历史碎片。《杨震颂》《潼关怀古》《潼关人》等等诸多的篇章,都能感受到他对那块土地刻骨铭心的挚爱。“秦峰迤逦水东流,古塞名关战火秋;尚武崇文性刚烈,龙头狂舞傲神州。”这样的诗作就很有历史的意蕴和内涵了。第三,走出山门向外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张扬诗人的激情。“神州点火上苍穹,大圣翱云驾太空。揽月天宫逢盛事,繁星索驭锦囊中。”如此地喜悦和豪情,让读者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蓝天上飞翔。第四,静听乡音,感怀乡韵,用自己的胸膛传递亲情的温度。“蜈蚣荒岭踏青外,丈干褐草寒风摆。俯首疾寻轻轻撷,拾得白蒿与荠菜。”透过白蒿和荠菜,这其中还有对生活的回味,咀嚼着五味杂陈的人文关怀。
纵观李宏弟先生的所有诗篇,都充满着真诚的感情色彩,但是如果单纯从文学性上阅读,我以为描写亲情和潼关怀古之类的诗篇更好看一些。另外在文字和句式上有些也有欠妥的地方,甚至有点儿牵强和生硬。当然,我们不应该对一个“半路出家”的诗人进行过多的挑剔和苛求。作为李宏弟先生自己,也会继续拾遗补憾,在诗词创作的漫长跋涉中,以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