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修订、反复斟酌,历经近八年之久的《微观鉴定青铜器和高古玉——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一书已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见附图1、附件1及该书目录,该书约九十五万字,图片900余幅,其中彩图343幅。现将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一、核心观点
顾名思义,既然是微观鉴定,必然采用微观之方法。青铜器与高古玉是华夏高古文物中的精华,是老古董中的古董。古陶器与原始青瓷虽然也属高古之物,但相较之下略为逊色,虽如此亦不可或缺,故占据的篇幅相对少些。历经千年以上的老古董,必然会产生全方位的变化,在微观视野内方能清楚准确地观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书主要包括:
A、高古文物必然要发生变化。通过对青铜器、高古玉和部分陶瓷器的微观揭示,展现了它们的真实面貌。其变化原因为内外因素的组合作用、叠加效果、协同共生。老古董(高古文物的代名词,下同)自身材质的构成含着变化的固有规律,地球之上现在尚未找出不变的物质,都在或强或弱的发生着变化。而地球上的任何空间,无论水、土、空气中,不可能成为古董不变的环境,只存在环境优劣之分。老古董真正验证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之真理。老古董变化主要可概括为形变、色变、质变、次生物和态变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同步的、完整的、和谐的、共生的。石头怎么把玩也成不了玉石,而变质后的玉石只要把玩到足够的时间,就会返璞归真,显示出玉石的真面目。
B、微观在鉴定中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物质世界的构成以微观形态存在,没有微观就没有物质的分类与构成,也可以说就没有世界。变化始发于微观,先由物质的点、线、面产生,继而扩展到该物体更大的范围内,乃至全部。老古董的器型、纹饰没有改变,但组合成它们的点、线、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该古董的质地与所处空间条件。鉴定的本质在于确定老古董为什么是老的,它由哪些方面构成,尤其是对人为作伪作旧与大自然功效能否一致的辨识、甄别。这一切都需要在微观之下观察、思考,才可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本书的微观具有一定的限度,无条件微到分子、原子,如果能微观到分子,那将更具有说服力。因为铜分子与氧化铜的分子无论从色、形、质各方面讲都不是同一物质,而在土中掩埋了500年、1000年的铜分子绝对不会等同于新冶炼出的铜分子。
C、相通性是事物发展的平台与归宿,这是本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从人类社会到大自然,只要时间达到相应的时点,就会出现相通。不同类别的古董,或同种类的古董,开始时的变化会各自独立,不同的变化差异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变化会逐渐靠拢,相混相融,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二而一,无法断然划分开。人造物(老古董皆为人造物)标志着人做的相通性,高古文物饱含着天做的相通性。天做的相通性决定着高和古,人做的相通性可以与朝代挂钩。人做的相通不仅包含古人类的心灵与智慧,还饱含着先古们的辛勤与汗水。所以在陶、玉、铜、瓷上会产生祖先们的美感,其间融汇着不同古董间的相通。天做的相通性在形变、色变、质变、次生物和态变上,分别凝聚着大自然的精心打扮,无有雷同、无有死板、更无内外两层皮。各种变化以不同形式的深度、广度、层次、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融合成美妙的共同体。鉴定青铜器时,从相通性平台可结合高古玉和高古陶瓷器,互换位置也一样。从人做与天做的角度考察、甄别、判断老古董的真伪。所有假古董都不存在相通性,各种人做伪装全是死胡同、不通,而真古董绝不存在不通的特征,各种变化间必然相通,时间决定着相通性的程度。
科技越发展越能揭示物质世界的相通性,为什么在青铜器铜体内部找不到铜、锡、铅的“微粒”?是因为它们全部化合成新物质了。同样高古玉上的白化(鸡骨白、象牙白)属于玉质的变质,而高古瓷釉层的黄衣也属于变质。铜、玉、瓷都有变质,不是具有相通性吗?至于形变、色变、次生物更具有相通性,其间既有变化特征的相通,又有变化机理的相通。在青铜器的断面,肉眼分不出微粒的组成,全是黑乎乎的一片。在玉的白化、青瓷的黄化部位,也分别不出微粒的构成,时间和空间造就了这一切。在该空间内的古董长到一定“岁数”后,自然而然地也会相通。
D、微观变化鉴定法的提出:这是本书的核心,是把微观方法与变化论结合起来的新方法。希望通过尽可能全面完整的阐述,有理有力有节的把新方法让尽可能多的收藏者认知,充分利用现今科技的新成果——微观照相机(摄像机)与计算机,全面观察老古董,把点、线、面上的形变、色变、质变、次生物和态变认真对照。如果手中有真品,只要把假的放在一起对比,真伪立辩。如果没有则希望尽可能多的阅读有关高古文物变化方面的书,或观看有变化内容的影视节目,从中找寻老古董的变化特征。书中列举了相当数量铜、玉、瓷、陶的照片,也最大限度地给以了分析讨论,力图揭开它们的面纱,让收藏者认知。新方法以全因素下的全面变化为主旨,以相通性为构建的平台。
E、对传统老方法的重新认识。当笔者还年少时,虽然认了师傅,有了师傅的教诲,也看了大量的书(至今),但从书山文海中并未找到鉴定古董的路径。看一件瓷器、玉器,怎么也不能从器型、纹饰中看出新与老来,而错综复杂的变化特征又无从区分开人做与天做,犹如坠入茫茫云雾之中,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没有悟性。当显微放大镜面世后,在微观世界见到了老古董的千变万化,也见到人为作伪作旧的死板生硬,从而领悟到老古董的真正面貌是何等的惊人奇妙。因而对传统的老方法产生了重新认识: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抛弃老方法,因为新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缺少量化指标。只有掌握了准确的量化标准后,老方法才不再有作用。
书中以不少的篇幅分析了型、纹、工、料、款等老方法,也附带了不少的照片,这些全是为了阐明老方法的时效性、片面性、不完全适用性。虽然现阶段老方法尚能起到参考作用,但型、纹、工、料等起不到决定老古董年龄的作用。以后随科技的发展,老方法将更日渐边缘化。书中对老方法采用了选择性讨论,为了说清楚,不得不把老方法的论点、论据、照片等罗列于书内,其目的旨在论述老方法的不足或负面影响,强调新方法的生命力,不存在抄袭、偷换概念和侵权等。这一点请读者务必分清。不把老方法的欠缺分析透,就不能把新方法的生命力彰显出来。
F、科技发展与古董鉴定的有机结合。每一件高古文物都是华夏先辈们的辛苦果实,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相应的科技水平,更包含着大自然的“二次加工”,鉴定老古董必须充分应用当今的科技知识,当我们不知道水是由一氧二氢组成时,就无法检测出水的纯度,完全由H2O构成的水才是纯净水。不同的分子组合成不同的物质:青铜器原有的铜、锡、铅改变为不同的化合物;而高古玉原有的分子也在变化;高古瓷釉层和胎骨也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原生态。虽然我们现在尚不知晓高古玉的白化在形成过程中原玉石的哪些分子发生了改变、变化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也不知道瓷器釉层黄衣与原釉层的质地又有哪些区别?但已经从玉、瓷的实物中发现了这些变化,剩下来是摆在文物鉴定机构面前的任务。有些可能极其复杂,比如玉石白化的形成,有些比较容易,比如次生物的组成。只要有人来做,加以时日,终会找到答案。限于现今收藏界状态和笔者能力,只能在书中适当提及,无法深入探讨。
二、协同要素
一本书最起码不能无主题,云山雾罩,一会山南一会海北不着边;也不能无内在逻辑,东拼西凑,罗列一大堆豆腐干、火柴盒;更不能过于死板,干巴巴,堆积一些让人无法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找不到重点与核心。本书的中心虽然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但为了使主题(微观鉴定)效果更明确,也为了使内容丰富多彩、活跃一些,增添了相应的一些要素,使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有效,也更容易一些。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A、生活性:人们的看、听、摸、闻是主要的感观或感觉,生活中大量的点滴与高古文物的变化有关:如陕西名小吃羊肉泡馍;日常不注意面包、牛奶、米饭的变质;人们有时患上血管堵塞、脚气病;生熟食品的不同……。其中有的与次生物有关,有的与变色、变质有关等等,但全部都与相通性有关。思考这些常见的小现象,都有助于理解老古董变化的大道理。收藏、鉴定老古董离不开现实生活,积累的经验与收获对认知老古董的面貌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要小瞧了这些生活琐事。从生活中来到鉴定文物中去,其间必定含着相通性的内涵。
B、趣味性:即可增加书的生动活泼,又有助于理解因果关系。事物的发展有其相互关系,无关联的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并不能与他的年龄挂钩,名牌衣服说明不了一个人是否为老人;比如真假孙悟空,他的师傅天天跟他在一起,仍然无法识别出来,就是由于他俩外表完全一样。一件瓷器、玉器、青铜器外表看完全一样,凭器型就能区分真伪?多年不见的七姑八姨在人海中怎能一眼分辨出来?这些看似与鉴定无关的笑话,隐含着事物变化间的内在关系,不是仅仅从外表就能得出准确结论的。麻雀回巢、小狗过街都先经过思考,收藏一件老古董怎么不去思考?
C、现实性:收藏领域、文物市场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具有约六千年的泱泱大国,可谓已知和未知的老古董无以数计。现实生活水平的大力提高,经济能力的大力发展为收藏奠定了基础。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也必然影响到文物收藏:社会上的比赛、考试作弊;社会上的什么什么协会代替物价、税收机关定价格;虚假广告制止不住,假酒、假药、假保健品泛滥;假古董充斥地摊、文物商店等等,其间反映了社会负能量的相通性。净化环境、无论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需大力彰显、表扬、奖励正能量,对负能量采取必要的法律法规有效制约,甚至严厉打击。
D、启迪性:探讨高古文物的变化,就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现在飞机、高速列车等产生的能量哪里去了?机械运动产生的那些微粒或粉末哪里去了?太阳一旦熄灭了人类又从什么地方获取阳光与能量?历经数千年的老古董已经变化的面目皆非,再过几千年还有没有老古董?等等问题都需要现代人来思索、甚至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至于大力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探索。高古文物给我们的不仅只是文物自身,从它们的身上我们会得到大量有益于人类今后面临的生存问题。研究、收藏高古文物,揭开老古董的面纱,或许对人类有更大、更深层次的意义。对每件事物的思考,要么从最宏大空间介入,要么放在微观之下审视,老古董自身相对较小,只有放于微观范畴之内,而它又与外部的空间相通,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E、哲理性: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老古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变化产生的原因发自于古董质地各方面和外界空间环境优劣,每一个极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孕育着极其复杂和众多的因素,有很多又相互之间或阻滞、或助长、或共同前进。因此,在每一件老古董身上发生的变化;都要寻找它的成因。这其间必然涉及到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与变化,无关联的没有必要去探讨,与变化有关联时必须要深究,能深入到何种程度便深入到何种程度,如放大一百倍、二百倍、甚至千万倍(笔者现在做不到200倍以上)。具体到一件玉器,放在土内500年、一千年、二千年或更久,它出土后难道没有变化?要根据哲理探寻它的点滴变化原理,铜、陶、瓷也如此。把正相关的因果关系逐一列出,加以分析,让前因后果对上口,才能把道理说清楚。光说变不说变成怎样状况不成,光说变的特征不谈变的原因也不成,光说变的原因但对不上口更不行。这一切都要置于天理、法理之下,成为有机的整体链接。
F、建设性:面对现今古董收藏市场,书中也提出了部分建设性建议:比如对现有的文物法适当修订、对拍卖法加以修改;对挖坟盗墓、走私文物多方协同严打;对老古董的价值重新认真评估,核定价格。不应该把一块天生的石头忽悠成上百万、上千万,而春秋战国的一件青铜鼎才区区十几万到几十万吧?建议开放文物市场,推行藏宝于民,国家把文物分级分类,有些高精尖的文物收藏于国家,有些低档次放于民间,但要备案。国家可根据需要随时征集。开展多渠道教育民众热爱华夏文物,让百姓知道经历数千年后老古董的真相,如在博物馆把老古董的微观变化在计算机内呈现出来,并配以详细的描述,以此提高民众鉴定文物的技能技巧。再如把有限的资源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有意义的运用起来,用心下大力气编排一些高古文物变化的节目,让民众认知一件商朝的青铜鼎、汉代一把绿釉陶壶、唐代一件玉牌饰到今天的真实面貌,总比播放一些开石头(翡翠)、一些似是而非的奇石(有人说面边的图案是龙、有人说是凤,实际是模糊不清的图形)等更有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作用吧!
三、遗憾
虽然从写到修改,再到定稿经历了七年多;虽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也参观了不少博物馆,但毕竟个人收藏的老古董有限,不可能收藏到大量的真正高古文物,更何况欲以个人之力,把老古董方方面面的变化整理齐全完整、而且把变化的因素分析得透彻和准确,实乃难度极大,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必然会产生很多欠缺:比如局限性、片面性、甚至还有遗漏、错误。既便没有主观上的原因,也会存在对分析、思考、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具体如对某些变化特征下的定论、对变化形成原因的推导、对所选取的实物照片(样本)、对古老工艺、工具的分析、以及通过生活、自然界中的例子的比喻等等,未必贴切、准确、恰到好处。更由于老眼昏花,对于显微照相机控制得不到位,且微观程度有限,使照片不十分清晰等等。
书中对青铜器、高古玉和陶瓷的变化特征做了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但是再深入进行下去,如对次生物的组成,对鸡骨白、象牙白、黄衣的构成等等,都停留在提出问题阶段,无条件揭开它们的秘密,这便是本书最大的遗憾。
总之,书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然完美,诚恳希望读者给以批评指正。若如此,笔者深感欣慰,在此致以敬意。
由于此书上市数量仅1960册,欲购者从速。
相关附件如下:
附图1封面:
封面
附件一:
版权
目 录
喜欢的朋友可通过以下链接进行购买: